预科大学看排名还是分数?

蒯晨宇蒯晨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北大软微为例,给你详细解析。 先上图,北大软微2019年录取情况,来源见水印。 我整理了一下数据,一共2586人报考,最终730人录取(含少干、退役、保送),复录比2.7比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比1。这个报录比在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里都是很难见到的,而北大软微只是一个预科的性质。

在730个录取的学生中,有400+人的成绩是高于北大本部的最低入取分数线的,也就是说这些同学在高考的时候可以直接被北大录取。那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软微呢?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是因为“优先获得保研名额”、少部分因为“想进计算机专业”——其实北大本部的计算机也并没有那么强。所以总的来说就是,高考成绩高于北大大部专业入取分数线的学生,选择软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把握能够读上北大研究生”(虽然原本也可以直接被北大录取);成绩低于北大大部专业入取分数线的学生,则是以“能读上北大研究生”为目的。当然,不排除有特别热爱计算机科学或者对信息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无论是否高于北大大部专业的入取分数线,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他们值得敬佩!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以北大软微作为预科大平台,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目的是相当明确的——也就是更好地读北大研究生。而对于如何能够更好地读北大研究生,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两点:一是争取保研资格;二是参加复试,择优录取(调剂)。

既然明白了大家的目的,接下来就要分析一下实现这个目的的具体规划。以考研为例,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备考和后期复试。首先我们先来讨论前期备考,即准备考试阶段。

在这期间我们要确定自己的目标——是想稳拿保研名额,还是想拼一下复试;如果目标为前者,则需要努力刷高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加大专业课的训练力度以便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如果是后者的话,就需要在保持总成绩排名的前提下,着重提高自己的复试竞争力——例如多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等。

确定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付诸于实践。以本人及周围同学的亲身经历而论,建议尽早规划,越早越好。因为在整个备考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困难,早做规划可以避免手忙脚乱、自乱阵脚。

至于具体该如何规划,需要根据各个同学的不同的情况来制定,这里就不赘述了。 如果大家经过考虑后认为软微不适合自己,或者自身实力不足以支撑自己考进软微,也可以把目标定得低一些。比如可以先选一个本校本专业比较有把握录取的专业先读着,然后大二大三再慢慢转过来。又或是先选择其他学校先读着,然后再试试软微……办法总是有的。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先定下目标(大方向),然后在具体的实践中调整目标(小方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