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时学校叫什么?
古代日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家族和寺庙负责进行。学校的出现和发展跟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 日本的文字、语法、语音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但词汇却大部分来自梵文或巴利文的佛经。为了翻译这些佛经,就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的人员。于是,官办的寺院成为了翻译佛经的机构。
由于梵文和巴利文比较繁杂,而且读音和书写形式都比较随意,所以到了镰仓时代(1185-1333)后期,日本人发明了假名来标注发音。平假名源于日语中的草书,片假名源于日语中楷书。假名的创造为学习知识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民间办学提供了条件。
随着平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官方开办的学校也越来越多。学校分两种,一种由教祖创立,属于私办性质,主要收弟子;另一种由政府创办,称为“国学”,主要培养从事儒学教育的儒者。
但是不论是私立还是国办,教学都是以儒学的四书五经为主。教学内容除了文学之外,还包括礼制、法律、天文、算数等。学生都要学习如何作诗、写文章,还要学如何书写中文。因为当时中文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文字,日本人称这种文字为“汉文书”或者“中国字”。
明治维新后,废掉了所有的国学,统一采用西方式的教育体系。旧有的学校也被改成了西方样式,以培养学生适应新的社会需要。 但是到二战时,由于战争的需要,又加强了国民的教育水平。要求每一个适龄青年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又在大学的基础上设立了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以适应不同天赋学生的需求。 当然,这个教育体系也是围绕西方教育的。只是到了战后,又借鉴了美国的模式,建立了学分制和学校奖学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