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普林斯顿吗?
先引用一句百度百科上对“顶尖”的定义 “通常指在某学科领域里,世界水平领先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觉得把这个定义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科大是 1958 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所新的大学,校址选择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因为当时北京正在大力建设清华、北大两所名校,所以中科院就把清华、北大两个学校作为榜样去打造自己的名校,因此中国科大的建校模式和最初的设计就是向清华和北大学习的。
从师资而言,第一任校长曾昭抡是民盟中央副主席(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著名的化学家,他担任校长期间广招人才,很多两院院士都被他邀请来校任教;从学生而言,学校设立研究生部,招收研究生,又因为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没有钱建教学楼,就一边上课一边建设,因此形成了现在中科大独特的校园风景——到处都是在建的工程。
中科大建校之初的定位就是一所科研型的大学,是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所以本科生比较少,而且那时也几乎不来外地招生,生源大部分是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子弟,所以中科大建校初期被称为“小清华”。 中科院是中央直属的科研机构,地位略低于清华北大,但是待遇比这两所学校要高很多,因此在中科大学生的待遇上是跟清华北大的本科生一样的。
因为中科大是按研究所的模式办学的,所以学生们经常会到各研究所去做实验,例如我学物理的经常会跑到粒子物理研究所(现在叫高能所)做实验,化学的会跑到有机所或者化学所去做实验……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研究所的资源,又能让学生们感受到科研的氛围,这对于喜欢科研想读研的同学自然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除了研究生,也有少量的本科生。
我是1970年入学的,属于文革结束后第一届本科生,我们的专业是专门面向太空的,因为那时候正是处于中美冷战时期,苏联空间技术突飞猛进的时候,所以国家在航天航空领域投入很大,中科大也在这时设立了航天系,我的专业就是航天飞行器设计,当然主要教材还是苏俄那一套。
我们那两届同学,1973级和1974级的,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所的子弟,素质比较高,而且由于当时社会风气比较朴素,大家的学习态度都比较端正,也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的事情。 但是1975年后的三届就不太一样了,因为当时恢复高考以后大学招生人数非常少,而能够考上大学的人又是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所以1975年后几届学生整体实力非常强,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家里是有背景的,于是社会上一些习气也开始慢慢进入校园,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实习机会开始走后门找关系等等。不过这种风气其实很快就被纠正了,因为我毕业后进入工宣队工作,发现很多老学长们虽然学历很高但是思想并不先进,反而很多没上过大学的工人都很有觉悟,所以在1980年以后中科大就开始大力培养工农兵学员,使中科大逐渐恢复了初建时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