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课程学分不同?
现在大学基本都是学分制了,修满多少学分才毕业(当然也有的学校是按学年制的,就是在规定年限内必须考完所有科目才能毕业) 那么学分是怎么来的呢?通常都是通过考试得到的,考试科目一般都会有指定教材的。只要把指定教材掌握了,一般考试的题目都是来源于书本的。也就是说你考出了学分就等于你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所以学分的意义其实就相当于考试的及格线一样,是用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标准。 那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学分的课程呢?
因为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你如何学(方法、态度和思想观念)还要教你学会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 前者可以通过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来得到,后者则需要通过大量课程的学习来积累。所以大学的课程不是按照难易程度来区分学分的,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来设定的。虽然有些课程看起来很简单,比如体育或者计算机基础等等,这些课程的学分一般都是10-20个学分不等,看似很少,但每一门专业都会设置若干门这样的“水课”,因此并不会耽误太多学习的时间。而一些专业课则学分设置很多,就是为了让你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上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分的设置是为了保证你能完全且充分地学习到该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为未来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虽然有很多同学可能通过补考、重修等方式来获得学分,但这并没有真正的让你学到知识,只是一个证明你通过了某门课程学习的证书罢了。真正学习了的知识是不会忘记的,就算暂时忘记了,也会在以后用到的时候自动回想起来。那些通过作弊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学分的人,或许能够侥幸过关,但是总有一天会东窗事发,到时不仅会被取消学籍,还会留下恶劣的印象。
总之,学分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知识,但是却能够较为直观的体现出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你认为你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你可以选择挑战难学的专业,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完所有学分,早日拿到毕业证;但如果你自身的能力有限,则可以选择比较轻松地专业,多花出时间来学习,毕竟学好知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